张金钟 天津中医药大学
屠呦呦研究员因在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拉斯克奖,已经成为世界医药学界的一个新闻,并在中国医药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尽管这个奖项表彰的是屠呦呦几十年前的研究,但对今天的中医药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研究选题要紧贴社会需要
我们常说,科学研究要“顶天立地”,“天”就是社会需求。为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防病治病服务是中医药研究的“天”,为提高世界人民的健康水平、防病治病是中医药研究更广阔的“天”。这既是中医药人的胸怀,也是医药研究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目的。
当前,许多棘手的问题摆在医学面前,比如耐药细菌感染的控制、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的治疗、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各种代谢性疾病的治疗等等,中医药研究不但应加入,而且要彰显实力。这对中医药研究来说,既是不可回避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只要我们潜心研究,认真发掘,在继承中提高,在探索中创新,定能做出新的伟大发现、发明。这,屠呦呦几十年前就做到了。
青蒿素研究凸显了中医药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借鉴、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药学研究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坚实基础。中医药研究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又必须从中医药研究的实际出发,摸索出中医药研究的特殊规律,解决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屠呦呦早年学习药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从事中药学研究并参加了“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她的成就得益于扎实的药学功底和孜孜不倦的学习、钻研精神。据报道,屠呦呦领导的研究组从检索、整理中国历代医籍文献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筛选了2000多个中草药方,并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发现了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
但常规的提取并不理想,后经反复实验,采用了乙醚低温提取,历经190多次失败,终于获得了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的青蒿提取物。继而又对青蒿提取物的中性和酸性成分做深入研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进行猴疟实验,取得满意效果。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72、1973年在海南昌江地区将青蒿提取物用于疟疾病人治疗,疗效优于抗疟药氯喹。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
中医药研究需要学科交叉、大团队联合攻关
我国大规模的抗疟药物研究始于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那个特殊时期,科学研究的环境并不好。但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迅即形成了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包括从事西药、中药研究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的抗疟新药研究,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一员。举全国之力、多学科攻克抗疟新药研究,成就了青蒿素研究,成就了中国研究抗疟新药的国际地位。
4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作为中医药研究外部条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国际地位,还是作为中医药研究的内在实力,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集中多学科、高水平研究人员“多兵团作战”,分工协作,仍然是应用科学研究(包括中医药研究在内)解决科学技术难题、做出重大社会贡献的必要方式。
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严格说来并不严谨,完整的表述应当是“只有被世界承认了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表述读起来有些拗口,但却精准。对一个科学发现、一项科学发明价值的评价,是看它的普适性和应用范围。在世界范围内有普遍意义,能够广泛应用,其科学价值就大。
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普适性正在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中医药为世界服务,彰显着中国科学技术的硬实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但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中医药这个瑰宝,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就中医药科学研究而言,加入国际科学技术研究大循环,是让世界学术界发现、认可、评价中医药研究成果的基本条件。
1977年3月,《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1981年10月,由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署主办的疟疾化学治疗工作组会议在北京召开。屠呦呦应邀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热烈反响,再一次确立了中国在这个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中医药科学研究正在大步伐地走向世界,把我们的科学、规范、严谨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向国际学术界发布和说明,与国外同行交流,这对于中医药研究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